铜钟佛像造像分类 一般可为雕塑造像和绘画像两大类。雕塑造像有:铸像、锤蝶像、木雕、石雕、泥塑像、夹纻像、纸泥像、瓷像、蜡像等。画像有:壁画、卷轴画、绣像、织成像等。 不同造像特点 1、铸像: 用铜或铁铸造成的佛像,十六国时期遗存的小型金铜佛造像,非常精致,大多在背光后或台座上刻有铭文。铸造佛像一般为以下五道工序:**,做蜡型,传统的所谓“失蜡法”,即一次只能以蜡型烧铸一件;*二,包裹泥衣,将蜡像底部预留出蜡液出口,然后层层裹以泥浆,阴干。蜡像的中空部分也要有填充物;*三,烧铸,以铜液烧铸,熔蜡自预留出口流出,蜡像的空间被熔铜充满,冷却后打碎泥壳,清除铜像内部的填充物,铜像基本成型;*四,鎏金,讲**碾成薄片,剪成金丝条状与碎玻璃按比例配合在石碾中碾碎成粉末状,溶于,用小细棍儿一点点地涂抹于铜像上,最后以火高温烧烤(现代则用喷火枪喷烤);*五,后期加工,填充表面气孔,打磨毛刺,细部五官和手脚,衣纹等要敲凿镂刻,细部加工。 2、锤蝶像 俗称铜打胎,指以薄金属(金银铜)片覆于刚或铜模上,然后以锤敲,分段接合而成的造像工艺。源于古代西方地中海沿岸,西晋时即开始有采有这种造像法。 3、雕像 分为石雕佛像、木雕佛像、象牙雕等,主要区分是雕刻材料的不同,从南北朝遗存下来的雕像中,石雕是较多的,其形式包括一尊一石、一尊多石;或是带龛型。 4、脱砂像 也称“干漆夹纻”,或者脱胎漆,相传较早是由东晋雕塑家戴逵发明的。一般是先用泥土大致做出佛像的胚胎,然后上缚多层粗布并涂以一道道生漆,经过数十遍缠布涂漆和细部修整,泥胎的外面已经形成了一层又硬又厚的漆布层,待漆布层次干燥后,然后将内中泥胚打碎取出,再加以修整而成,所以也成为“脱活”。